ERP在中国已经走过20多年风风雨雨的历程, 曾被人视为灵丹妙药,也曾受到猛烈的抨击。如今,信息化成为中国制造企业的理性的追求,为此,我们必须重新审视20多年来ERP在中国的应用状况未能尽如人意的事实。许多专家考察了实施ERP不成功的企业,发现下面一些现象几乎是共同的:
基础数据不准确
缺乏积极进取且切实可行的计划
员工不愿意放弃业已习惯的工作方式去使用ERP系统
教育和培训不足
缺乏企业领导的不重视。这最后一项,往往是最严重的问题。
不难看出,以上这些问题本质上都是人的问题。 而不是ERP的原理、处理逻辑有问题。
信息化和制造业基本方程
制造业的基本特点可以通过它的基本方程来体现。一个制造企业,只要生存着,就要循环往复地回答并解决以下4个问题:
要制造什么产品?
用什么原材料或零部件来制造这些产品?
手中有什么原材料或零部件?
还应当再准备什么原材料或零部件?
这4个问题构成制造业的基本方程。如果用A、B、C、D分别表示上述的4个问题,那么,这个方程可以表示成一个概念公式:A × B – C = D
有关文献指出:制造业基本方程就像地心引力,我们只能面对它,而不能改变它。
众所周知,ERP的核心是MRP,即物料需求计划(Material Requirements Planning)。MRP就是模拟和解决制造业基本方程的。而ERP的发展过程就是一个资源计划与控制的集成范围不断扩大的过程,但是它的核心仍然是MRP。
回顾ERP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为什么ERP没有因为猛烈的抨击而销声匿迹,而随着形势的发展又重新得到人们理性的关注?其原因有二。
其一是,在新的竞争形势下,信息化已经成为中国制造企业的理性的追求,使用计算机技术来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已成为共识。
其二则是制造业基本方程在制造业中的普遍存在。制造业管理的信息化,核心的问题就是解制造业基本方程。
那么,信息化和制造业基本方程相结合的结果是什么呢?只能ERP!
实施应用ERP要有正确的理念和正确的方法
开展必要的教育和培训,深入理解ERP的基本理论
在任何一个学科领域的发展过程中,都会积淀下一些基本的概念、理论和方法。正是这些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支持了一个学科领域的存在,也支持了它的发展。ERP 也是如此。而软件系统只是理念的载体。只有把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和软件的功能相结合,才能真正把握一个ERP软件系统;所以,企业必须开展必要的教育和培训,让自己的员工深入地理解ERP的原理,才能能用好ERP,使它真正成为企业全面提高管理水平和赢得竞争的工具。
要坚持应用正确的实施方法
在实施的问题上,国内外成千上万家企业近50年来实施应用 MRP、MRPⅡ、ERP系统已经取得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一条“可靠的路线(proven path)”。按照这条可靠的路线来做,虽然要做的工作很多,人们要付出辛苦(这些都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没有失败的风险。ERP的理念和实施方法已经成为业内的“老生常谈”。“老生常谈”的特点就是一听就“明白”,然而事后碰了钉子才发现没有明白。然而,世间的事是不可能事事躬亲的。别人碰过的钉子,我们不必再碰;别人犯过的错误,我们可以避免。我们站在前人的肩上,我们应当比前人看得远。但是,如果不能从过去的错误中吸取教训,那仍会重复同样的错误。
如何充分、深入地应用ERP?
ERP是企业提高管理水平、转变经营机制的有效工具,应当充分、深入地使用它,而不能浅尝辄止。
ERP在市场、销售管理中的应用
要提高市场竞争力,既要有好的产品质量,又要有高水平的客户服务;还要尽量缩短交货期,迅速响应客户需求。但是,在手工管理的情况下,这是很难做到的。有了ERP系统,市场销售人员和生产人员可以得到前所未有的合作机会。市场部门了解生产部门能够生产什么和正在生产什么,而生产部门也了解市场需要什么。销售人员只要把客户的订货量和需求日期输入ERP系统,则立即可以从系统中得到准确的交货信息,从而使对客户订单的承诺及时而可靠。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为了缩短交货前期,必须进行市场预测。但是,要求预测十分准确是不可能的。因此,计划的及时调整是不可避免的。 ERP系统具有很强的计划编制能力和计划调整能力。通过 ERP系统及时调整计划可以弥补预测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