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和国内外宏观经济环境的重大变化,当前中小企业的发展中面临着许多新的矛盾和问题,面临的核心问题是可持续发展问题。而维持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企业的财务管理。据报道,我国中小企业近五年的淘汰率为70%,约30%左右的中小工业企业处于亏损状态。究其原因,有相当部分企业是因财务管理薄弱而造成的。因此对我国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进行研究,使我们对中小企业的当前形式和发展前景有一个更深层次的认识,对我国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1 中小企业的界定
中小企业在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界定,即使在同一国家里,不同历史时期,不同产业部门也有不同的标准。对于中小企业的界定,国际上有定量界定和定性界定两种方法,定量界定设定的标准一般有三个因素:一是实收资本;二是企业职工人数;三是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的经营额。定性界定的标准一般有独立所有,自主经营和在同行业中不处于垄断地位几个标准。各国一般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标准,目前大多数国家都采用定量界定标准,这种标准比较简单且易于统计。我国中小企业的划分标准一般以独立核算的基层生产单位为对象,随着经济的发展经历了几次的调整,正在不断完善中。2003年2月,我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制定了《中小企业标准暂行规定》,中小企业标准根据企业职工人数、销售额、资产总额等指标,结合行业特点制定。企业类型的确认以国家统计部门的法定统计数据为依据,不再沿用企业申请、政府审核的方式。
2 中小企业财务管理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2.1 资金不足,融资困难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担保难仍然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突出问题。我国有80%的中小企业存在资金缺口,贷款尤其是中长期贷款很难获得,制约了中小企业的发展壮大。这主要是由于融资渠道相对有限造成的,在直接融资上,现行的管理机制决定了中小企业很难争取到股票上市的机会;在发行企业债券上,因发行额度小也难以获得;中小企业本身资金有限、信誉度低等原因也难以满足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贷款条件。因此,中小企业在金融市场中得到的资金与其在同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是极不相称的,相当程度上仅仅依赖于其内部资金,导致中小企业资金严重不足。
2.2 投资能力较弱,缺乏科学性
中小企业追求短期目标,由于自身规模小,贷款投资所占的比例比大企业多得多,所面临的风险也更大,所以它们总是尽快收回投资,很少考虑扩大自身规模。投资盲目性,投资方向难以把握。中小企业强烈的成长愿望与技术开发、市场拓展以及管理能力缺乏之间的矛盾,决定其理财思想较大企业而言,缺乏稳健,往往操之过急、盲目开展。中小企业缺乏明确的产业发展方向,对项目投资缺乏科学论证。片面追求“热门”产业,不顾客观条件和自身能力。目前,有不少中小企业陷入困境,甚至破产倒闭,大都是由于投资失误所致。
2.3 企业内部控制比较薄弱
我国中小企业财务控制薄弱主要表现在:中小企业对现金管理不到位,现金周转不灵,大大降低了企业的收益;应收账款周转缓慢、管理水平不高,无严格的信用标准,造成大量的应收账款沉淀,使企业资金周转不灵;存货控制薄弱。许多中小企业对存货缺乏有效管理,无存货计划、无存货定期监督和检查制度,对日常存货的控制不到位,致使存货周转失灵。
2.4 财务管理目标不明确
很多中小企业只重视举债经营而忽视负债的偿还,他们只注重眼前利益而忽略长远利益,只是千方百计地向金融机构贷款、向供应商赊购材料,而不能很好地履行合同,致使到期的贷款不能偿还,应付的材料款不能按时支付,预收了货款不能按时供货,最后导致金融机构不再放贷,供应商不再向企业赊销,其结果是资金紧张,生产难以维系。
2.5 抵御风险的能力较弱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不少中小企业为了提高竞争能力,开始自觉地加快技术改造、设备更新和产品开发速度,上了许多投资项目。但由于缺乏科学、全面的分析和论证,结果造成了投资失误。投资失误会导致企业的巨大损失,从而引发企业的债务偿还危机,甚至使企业陷入破产的境地。很多中小企业的投资项目往往是由管理者凭着感觉走的,投资的风险在投资项目尚未实施之前即已存在。
2.6 财务管理人员素质不高
中小企业典型的管理模式是所有权和经营权的高度统一,企业的投资者同时就是经营者,这种模式势必给企业的财务管理带来负面影响,企业领导者集权现象严重,并且对于财务管理的理论方法缺乏应有的认识和研究,致使其职责不分,越权行事,造成财务管理混乱,财务监控不严,会计信息失真等。企业的关键财务人员往往由那些企业决策者充分信任的人来担当,其自身素质很难胜任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使得财务内部控制制度形同虚设。企业没有或无法建立内部审计部门,即使有,也很难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有些企业没有将财务管理纳入企业管理的有效机制中,缺乏现代财务管理观念,使财务管理失去了它在企业管理中应有的地位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