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订单生产的企业需要借助信息化帮助企业管理者洞悉企业的业务,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企业的业务管理也要借鉴先进管理方法和工具,提升管理水平。针对目前国内面向订单生产企业的现状,结合国内外的先进管理思想,建议企业从如下几个方面出发,从另外的角度重新审视并持续改善自身的业务系统,提升业务管理水平,增强竞争力。
一、 优化制造策略,提升快速响应客户需求的能力
在《面向订单生产企业的业务特点及管理难点》一文中,我们提到,企业常用的制造策略有:MTS(Make To Stock ,面向库存生产)、ATO(Assembly To Order,面向订单装配)、MTO(Make To Order,面向订单生产)和ETO(Engineering To Order,面向订单设计)。采用不同的制造策略,对客户订单的交付提前期是不同的。对比关系见下图:
从上图中我们可以看出,采用MTS和ATO的制造策略会比MTO的交付提前期短。从快速满足客户需求的角度出发,我们考虑是否可以将MTO的制造策略改变为MTS或ATO呢?但鉴于MTO企业产品种类的多样性,MTS的制造策略显然不适合实际业务。但将MTO的制造策略转变为ATO的制造策略确是完全可行的。戴尔电脑的生产方式就是将传统的电脑生产MTO的制造策略改为ATO的制造策略的成功案例。这是一个经过验证的方法,值得MTO企业的管理人员借鉴。
那么怎样进行制造策略的改变呢?这种转变不是领导者的一句话就可以实现的。它需要首先从产品设计开始,最大程度地对产品进行标准化、模块化的改进;然后在生产计划的时候采用所谓的“双层计划”的方式。生产部门先基于市场预测生产标准化模块,然后根据客户的实际订单进行装配。由于预测的是标准化的、通用的模块,而不是客户真正需求的最终产品,因此预测的准确性会大大提高(预测产品类的准确性要比预测单个产品的准确性高)。这样既降低了交付提前期、提升了客户满意度,又最大程度降低了需求变动对生产的影响。
二、 改善生产布局,改进作业
制造企业的生产布局有三种:基于产品的布局,基于加工方法的布局和项目式布局。项目布局主要用于大型项目,如:建筑,飞机和轮船的制造等,本文不做阐述。主要探讨基于产品的布局和基于加工方法的布局两种方式。
在中国,很多MTO企业采用的是基于加工方法的布局,即传统的车间布局。把具有相同或相似加工功能的设备集中安装在一起,统一管理,统一排产。设备主要是通用设备。工人技能的要求比较专一:车工只开车床,铣工只操作铣床等。这种布局采用的生产方式就是离散式生产。这种生产方式的优点是将相同的需求合并生产,不需要反复换模,从而降低换模时间;另外通过对机台的统一排产,提高设备利用率。然而这种生产方式存在很多的缺陷:生产批量大,生产周期长;半成品库存非常高;产出不均衡,对后工序的生产冲击比较大(要么不送料,一送就是一大批),从而造成最终装配工序经常“前松后紧”(前半月/周没活干,后半月/周的活干不完)。客户订单可能因此延误,甚至丢失客户。
另外一种布局方式是基于产品的布局,比较典型的如U型线布局。采用这种方式首先要根据加工工艺把产品分类;然后根据加工的顺序排把一个个小的专用设备排列安装组成生产线或生产单元。每条生产线或每个加工单元加工特定某些种类的产品。这种方式要把工人都培养成为多面手,会操作不同设备。在实现了自动化以后,一个工人就可以同时管理几台不同的设备。同时一个生产单元内的工人之间可以互相协助,提升整体效率。如果生产出现不良品,可以很快反馈并处理。这种布局采用的生产方式是连续生产或重复生产。石油,化工和医药等就是采用基于产品的布局连续生产的典型行业。而许多机械制造、汽车及配件等行业,包括一些采用面向订单生产的企业,也成功应用了这种基于产品的布局方式,进行重复生产。相对于车间布局,这种生产布局的优点是:大大提高了生产的连续性;生产批量小(甚至可以实现单件流);生产周期短;大幅度降低了半成品的库存;整个工厂的生产变得稳定。最重要的是,它可以很好的适应客户“少量多样”的需求,因而即使在低速增长的市场环境下,也会有非常强大的生命力。实现基于产品的布局方式要注意整个产线产能的均衡;要根据均衡的产能来确定产线中每种设备的数量。
MTO企业通过将车间布局变为基于产品的U型线的布局方式,生产的柔性增大,能够快速增大或减小产能;因而可以更好的满足客户需求;同时生产更加连续和均衡,生产效率大幅度提升;半成品库存大大降低。
三、 “一个基本思想,两个支柱”
日本Toyota的大野耐一在他的《Toyota Production System(丰田生产方式)》一书中指出,“我认为只要杜绝浪费,生产效率就有可能提高10倍。这种想法,正是现在丰田生产方式的出发点。‘彻底杜绝浪费’是丰田生产方式的基本思想,而贯穿其中的两大支柱就是:①准时化;②自动化”。无疑,正是这样的信念,支持大野耐一致力于改革丰田旧的生产体系,并领着丰田沿着精益生产的道路走向成功。而这种信念对同样是MTO生产方式的企业是非常具有指导意义的。下面简要介绍一下彻底杜绝浪费,准时化和自动化的内容。